虚拟的比赛?真实的战场 ——感受2004年度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
作者:[吉林大学 商学院 不死鸟队 生产和人力经理 赵健博]
2005年1月13日,第22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第9届(2004年度)中国赛区的比赛圆满落幕。我们吉林大学商学院不死鸟队取得了中国赛区亚军的成绩,与冠军失之交臂,本人倍感遗憾,因为我们曾经离冠军是如此的切近。回首从模拟赛、初赛、复赛直到最后的决赛,我们所走过二百多个日日夜夜,各种滋味萦绕心头。就在这短短的半年里,GMC它将各种各样强烈的感情一股脑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并用它们填满了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竞争的滋味。在这里有无知时的迷茫;有求知时的急切;有落后时的压抑;有领先时的焦虑;有超越时的爽快;有失败时的懊悔;也有成功时的释放;有队友间团队合作的快乐;也有来自竞争对手的强大压力...。这就是GMC ,这就是竞争。它以它精妙的系统和极高的淘汰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竞争的平台,一个生存的空间,在这里你不需要做得完美,但你一定要比其他所有的对手做得好。
GMC是一套全面、精细的系统,它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生产运作、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GMC强调的是均衡,是企业管理中各学科的均衡,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将是竞争的失败者;同时GMC也是队伍中参赛者决策职能的均衡,GMC的世界里没有英雄,它只承认一个强大的团队。
GMC是一个数量的集合,它将我们所学的企业管理理论量化成一串串数字,决策时不单要有正确的方向,还要有精确的数量,也许对与错只差“百分之一”,所以在比赛的过程中会大量的用到多元统计以及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使得决策更加的准确。
GMC强调的是博弈,它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胜与负完全是在博弈中产生,而且不只是与竞争对手的博弈,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经营各方面的博弈。只有调整好企业自身的每一个环节才有实力与竞争对手博弈。
组队篇
说道参赛队员,我们队算是很有特色的,我们队是由四男一女组成,男女比例还是比较合理,但有趣的是我们五个清一色的都是会计学在读的研究生,而且本科时都是同班同学。单一的专业背景这也是我们的带队老师所担忧的,但经过我们队GMC比赛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发现:GMC比赛是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充分的量化,剔除了其中的人性化因素,而全用数字来体现。而对数字的敏感则是我们会计学专业的特点,所以这单一的专业背景并不是我们队的弱势,反而可能是小小的优势。而且本科四年的朝夕相处使得我们更加了解彼此的性格以及各自知识储备方面的比较优势,使得我们队能够更快的进入状态,而且能够更加恰当的分工合作。
分工篇
我们队在最初接触GMC时,可以说是分工极为明确,每个队员各自潜心研究自己所负责的部分,然后定期分享大家的研究成果。因为GMC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一个人想全方面的了解整个系统是十分困难的事,所以只有明确的分工合作才能提高队伍整体的效率,但这必须建立在队员之间彼此充分信任的基础上。
心理篇
GMC复杂的精细的系统和极高的淘汰比例对参赛选手的心理素质是严峻的考验。也许成与败只取决于决策单上一个数的极小差别。只有那些始终保持取胜信念、理性分析和清醒决策的队伍才能走到最后。我们队在复赛时曾经排在小组第五名,刚拿到管理报告时,大家都不免有些焦急和沮丧。但经过仔细分析管理报告我们发现股价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前期投入大和价格偏高所致。我们几个队员相互鼓励,并采取积极的定价策略和正确的股利政策,终于在最后一期攀升到小组第一,成功晋级决赛。盲目的慌乱只是缘于对GMC系统和对手没有充分的了解。
技术篇
在队伍中,我是生产和人力经理。根据决策的需要以及系统的规则,我编制了生产决策模型,用模型可以快速的安排生产。由于在初赛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吉林大学的好多队伍都出现了市场占有率很高而且盈利能力也很好,但在小组里股价都不高的情况。股票价格是GMC比赛决定胜负的评判标准,但我们发现我们对股价的影响因素还是不够了解。由于我研究生主修的方向是实证会计,对一些经济统计方法比较熟悉,所以我便承担起分析股价影响因素的任务。
我以仅有的2002年复赛、决赛和2003年复赛、决赛的数据为样本,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0.0,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偏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根据不同的历史,分期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影响股价的三个主要因素:(一)流动性;(二)盈利性;(三)股利政策。
(一)流动性
企业的资产必须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够增加短期的偿债能力,减少破产的风险。所以,在GMC的系统中,流动性对公司的股票价格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讲系统所给的公司历史都是流动性比较差的企业,没有现金和投资但有大量的透支。如果能够减少透支,增加企业的现金和投资,提高企业的速动比率、流动比率以及流动资产比例,从而增加企业的流动性,即使当期的利润很少,也会股价上涨。增加企业的流动性可以通过经营赚取利润来获得现金,但这种方法会受到市场上其它对手的制约,作用十分有限。增加企业的流动性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出售机器,另一种是借中期贷款。出售机器往往会导致工人加班,增加生产成本;而借中期贷款也要支付高额的利息,所以增加企业的流动性必定会减少企业的盈利性,这就存在着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博弈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增加企业的流动性对股价的刺激并不是无限制的。当企业的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达到5以上,以及企业的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40%以上时,流动性对股价的刺激几乎趋近于0。这时再增加中期贷款或出售机器只能是损失了企业的盈利性。
(二)盈利性
盈利性指标中最能够影响股票价格的是“累积息税前利润”,也就是公司在几期决策中在市场上赚取的利润总和。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市场占有率。在两个公司“累积息税前利润”十分接近的时候,市场占有率较大的公司将占有盈利性上的优势;但如果与对方的“累积息税前利润”相差很多,即使市场占有率有优势也无济于事。值得注意的是,最后几期的利润很重要,它能够反映出企业的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所以应该将五期利润集中在后几期。这个目的可以通过前几期多买原材料和多生产形成存货来实现。
(三)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也许是GMC比赛中最复杂的问题。当今的公司财务理论界,对股利政策也存在极大的分歧,没有统一的结论。在比赛中要根据不同的公司历史,判断不同的公司发展阶段和市场形势,从而做出不同的股利政策。对于处于成熟阶段,市场趋于稳定饱和的公司,由于它的生产规模远大于市场容量,无须再购买机器扩大公司规模,所以这种成熟的公司比较倾向于高股利政策。例如:2004年复赛,公司规模18台机器,产品市场饱和,每个企业都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最后一期的股利政策就成为能否出线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些发高股利的公司最后都有非常大的涨幅。而且这样的公司历史很支持持续的股利政策,可以尝试着在前几期发1%或2%的股利,即使在发股利的当期效果不好,但在最后一期会有一个正面的评价。另一种情况就是市场需求旺盛,公司规模勉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种类型的公司倾向于较低的股利政策。例如:2002年复赛,市场需求量很大,五期决策中有两次发股利的机会。第一次最好不发股利,发股利的会造成股价下降;但第二次不能一点都不发,最好发3%的股利。
转眼间,GMC伴着我走过了二百多个日日夜夜,在GMC的世界里我体会到了竞争的残酷、生存的压力,无论是知识的储备还是心理的素质都经过了一次洗礼、一次超越。感谢GMC, 它是一套将企业管理理论与现实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系统;感谢吉林大学商学院的领导,是他们的大力支持使我们在GMC的道路上走的如此精彩;感谢我们的辅导老师,是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比赛;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是他们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感谢与我并肩作战的伙伴,我们同甘共苦的感情是其他任何荣誉也换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