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的历程,辉煌的胜利 --四川大学迪康队GMC2001中国赛区夺冠亲历记
作者:[何文卿 樊丁 饶世端]
四川大学迪康队由五位风华正茂的年轻MBA组成,他们是:
葛钧:四川大学2000级MBA,担任"总经理";
樊丁:四川大学2000级MBA,担任"副总经理";
陈安山:四川大学2000级MBA,担任"财务总监";
邓光君:四川大学2000级MBA,担任"生产经理";
何文卿:四川大学2000级MBA,担任"市场经理"。
迪康队的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的准备工作是在2001年暑假里开始的,那时的我们是抱着一种单纯的学习热情来参加这个比赛,经过初步学习了解之后,我们就喜欢上了这个比赛。它能让人在竞争中学会怎样驾驭一个公司的发展,学会对一个企业的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数理分析,学会与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合作共事,还能在与他人的比赛中感受到竞争的乐趣,于是我们都义无反顾的参加了GMC,一同开始了长达半年之久的艰苦工作。
万事开头难。当我们小组刚成立,参加热身赛时,大家都没有经验,当我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时那种手足无措,那种尴尬至今还历历在目。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决策,我们逐步开始理解并且体会到GMC的乐趣。准备比赛的过程是艰辛的,在最初的热身赛中,我们屡战屡败,尝尽了苦头。这样的经历使我们明白了,胜利不是轻易能够得到的,我们于是开始了漫长的摸索过程,一次次的总结数据,不断的完善我们的分析模型。不知道有多少次,为了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争论几个小时;也记不清楚究竟有多少个夜晚,我们在炎热的夏夜里,工作到深夜1、2点。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我们的决策模型日益完善,我们的经验也日益丰富,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跃跃欲试,准备在正式比赛中一展身手。
工作之余,我们也憧憬即将到来的比赛,我们相信,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至于能在比赛中走多远,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很多来自于国内名校的传统强队就像一只只拦路虎挡在我们面前,简直就是无法逾越的大山。我们也梦想有一天,我们也有机会去巴黎,可是当时的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摆在我们的面前-首先,我们必须初赛出线!
9月13日,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了GMC中国赛区开幕式,迪康队的全体队员都参加了这个庄严的仪式,从那天起,争取做得最好的想法也就在我们心中扎下了根,每一个队员都相信,我们的成绩是与我们的努力成正比的,我们一定要在比赛中努力拼搏,为我们自己,为工商管理学院,为川大,乃至于为四川争光。
初赛和复赛都是在网上举行的,比赛的过程非常艰苦。由于我们还有学业尚未完成,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从事这项比赛,我们就只好过上了几乎没有娱乐,没有节假日的生活。从初赛到复赛,一共做了十次决策,每次比赛之初,我们都没能在一开始就领先,往往是处于追随者的地位,因此我们每一次决策都是非常的艰难,非常的痛苦。很多次,我们的"总经理"葛钧抱着头在苦苦思索,队员们火气很大的彼此争论,每次递交决策的时候,常常伴着痛苦,递交之后,又总是惴惴不安的等待着结局,一旦看到我们的成绩,又是何等的欣慰!一次又一次,这样的折磨似乎永无尽头,可是初赛出线后的兴奋,复赛出线后的狂喜,完全就能弥补这一切,我们没有一个人后悔过,这样的经历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无论如何,我们总算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比赛,这样的经历就是一笔财富。
当川大的所有参赛队均以小组第一的身份从复赛中出线的时候,大家简直要高兴疯了,为迪康,也为川大,为四川!这样的成绩,不但是川大参加GMC的历史最好成绩,而且也创造了GMC中国赛区的历史,简直不敢让人相信这是真的!
我们相信所有为GMC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
中国赛区决赛2001年12月18日在北京举行。到北京之前,我们一直忙于准备工作,一方面是技术上的,另一方面是整个GMC的后勤工作,大多数队员于12月17日抵达位于北京阜成门的国宾酒店,参加了GMC中国赛区的总决赛。
由于飞机晚点,预定于下午进行的小组讨论会不得不推迟到晚上进行。经过了一天的奔波之后,同学们都已非常疲惫了,尤其是葛钧和邓光君同学,16日就已经来到了北京,为整个四川大学的所有参赛队做先遣,安排食宿,尤其劳累。可是为了明天的比赛,大家不得不为明天我们将要采取的战略和第一个季度的决策进行讨论,这是一场艰苦的比赛。我们知道,能到北京来的,都是经过两轮淘汰赛之后幸存的佼佼者,没有一支队伍是弱旅。即使有六支队伍来自于川大,但是我们知道,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会比与其他学校比赛时有所减少,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迪康队已经同很多名校的代表队交过手,并且战胜了他们,可是我们这些川大同学之间还没有正式交过手,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决策思路,有很多经验曾经共享过,彼此之间,相差只是毫厘。
狭路相逢智者胜。比赛前夜,迪康队的成员们抓紧时间开会,仔细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了多套应急方案。在会议快结束的时候,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与其他小组相比,我们的优势在哪里?"经过大家的思考,我们最终得出了结论:"与川大的其他小组相比,我们付出的劳动最多,我们的队员合作得最好,我们的决策模型最完善,我们的比赛经验最丰富。"同时我们明确了我们的取胜之道--"精确",只要我们能比别人计算得更精确,分析得更透彻,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做完之后,已经是深夜12点过了,"总经理"葛钧宣布会议结束,要求大家回去休息,而他自己对于一些决策变量进行了再一次的分析。
18日早晨,当我们这些来自于西部的队员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北京已经天亮了。我们被工作人员叫醒,洗漱完毕之后,匆匆在房间里吃了早饭,7点半就到了比赛的房间里集中,今天的一天,我们都在这个只有20平米的房间中度过。我们迅速将电脑、队旗、队徽等布置完毕,工作人员来将我们的手机、传呼收走,同时掐断了房间的电话以及网络,使整个比赛场地进入了封闭状态。8点正,监督人员进入,比赛正式开始。
一开始的情况就和我们设想的不一样,组委会为了公平起见,将小组号又做了重新编排,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知道谁是川大的代表队,谁是中山和北航的代表队,我们对于竞争对手的分析就打了折扣,可是无论如何,比赛还要进行下去,我们迅速的调整了我们的分析方法,按时提交了第一次决策。
由于昨天晚上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我们的第一次决策进行得非常顺利,8点30分,我们按时将装有我们决策的软盘交给了工作人员。9点正,当我们收到第一期管理报告的时候,突然发现《管理报告》中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可能导致比赛无法进行!紧急情况下,参赛队员立即与组委会进行了简短的交涉,组委会破例让一名小组成员到组委会说明情况。于是我迅速赶到组委会的房间里,一冲进房间,立即向各位裁判解释情况,刚说两句,就发现原来主裁判是一位欧洲人,不懂汉语,我立即用简短的英语说明了情况,当主裁判了解了情况之后,犹豫了几秒钟,这几秒钟对我来说,就像几个钟头一样长。最后他说第19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第6届中国赛区的比赛已经落下了帷幕,站在冠军的领奖台上,回首参赛三个月来的日日夜夜,激动、失落、兴奋、辛酸……全都交织在一起,令人感慨万千。
最早接触GMC这个名字是在2000年入校后,在2000年的GMC比赛中,西南交大的骄人战绩使我们对比赛有了最初的了解,从那时起,GMC就已经成为了我们这群MBA人心中期待的一项赛事,我们渴望在这项赛事中与全国其他52所高校的MBA们同场较量,展现自身的才华。超越对手,获得冠军是我们为自己树立的奋斗目标。
2001年5月,我们迪康队的队长葛钧,作为四川大学的代表,到大连参加了为期5天的GMC比赛培训。与此同时,GMC的队员报名也正式开始了,共计有20多位同学自愿报名参加这项赛事。葛钧返校后,很快就将比赛的规则、培训的体会向所有报名参赛的同学做了传达,使大家对GMC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自愿组队的工作随后开始,就这样,葛钧、陈安山、樊丁、何文卿、邓光君,我们五人走到了一起,经过反复的酝酿,我们为自己的队起名为"飞扬(Feeyo)"。队内做了分工,大家各司其职。我们五人的做事风格一致,都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夺得中国赛区冠军,进军巴黎,就是飞扬的目标;"团结拼搏,不言放弃,激情飞扬,创造无限"就是飞扬的精神。
紧张激烈的较量其实从2001年7月就开始了,飞扬报名参加了GMC的热身赛。虽然之前已将比赛《参赛手册》反复阅读,对《公司历史》进行了细致分析,但对比赛的感受还是热身赛开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的。初次面对比赛的系统,还是非常的陌生,其间决策出现了几次错误,热身赛的成绩也不尽人意。但是我们在热身赛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我们的决策系统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加强了决策的精确性。热身赛也使我们的队员对自己各自的职责,对彼此的决策风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我们丰富了自己的参赛经验,使我们的决策更为理性,让我们在此后的比赛中胜不骄,败不馁,始终能以平静积极的心态面对比赛,应该说,这是我们在热身赛中最大的收获。
2001年9月10日,第19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暨中国赛区第6届比赛在成都正式揭幕,我们从接过队旗的时刻开始,就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比赛。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团结协作精神始终伴随着我们。GMC的核心是一套高度完善的电脑动态仿真模拟系统,模拟标准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参赛队以虚拟公司身份进行公司的全面经营运作,参与竞争。由于公司管理涉及到营销、生产、财务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取得比赛的胜利,就要求每一位参赛队员不仅必须熟练掌握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决策技术,更需要对公司的整体战略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取得经营上的"协力",是获胜的基础。比赛初我们曾制定了自己的战略,但实际的运行中,需要针对其他8家公司的战略,作竞争性的战略调整。由于全队的五位成员不可能观点一致,因此,激烈的争论时有发生,然而,我们视争论为开拓思维的途径,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争论反而让我们的思想碰撞,擦出火花。每次的讨论会上,我们或畅所欲言,或针锋相对,经过反复讨论,直至意见最终趋于一致,达到求大同存小异。我们知道,每次最终的决策都凝聚着大家智慧的结晶。争论并未在我们队员间造成分歧,反而令大家越发理解到在我们这个集体中,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比赛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在这个团队集体中感受到激励。我们也有过落后,面临严峻激烈的挑战。每当这时,我们总能相互从队友们的眼中看到鼓励;能从队友们秉夜苦战的行动中受到激励。我们在比赛中的自信,既来自于自身,更多地则来自于这个集体。比赛让我们真正理解了"团队协作"的真正含义,比赛也加深了我们队员彼此间的友情。
坚定的信念,永不轻言放弃的意志,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不仅是智慧的较量,也是毅力的较量。历时三个月的赛期,100多个日子的全心投入。我们的参赛队员,是在完成繁重的课程学习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这项赛事的。我们这100多个日子是没有周末,没有休息日,我们将其戏称为"在休息中工作,在工作中休息"。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初赛75%、复赛87.5%的淘汰率,令比赛紧张而又充满了悬念,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随着赛事的继续,竞争在不断加剧,其他参赛队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迪康飞扬队的股票价格也曾一度走低,当拿到管理报告时,队员们谁也没有为迪康队当时的不利情况感到沮丧,我们的字典里没有"叹息"、"后悔",只有"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战略","不断赶超对手"。我们每个队员都清楚这样的事实,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重大的失误是致命的,但对抗中,出现一些战术上的小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暂时的领先并不象征最后的胜利,而暂时的落后也并非是失败的前兆,可怕的不是一时的输赢,而是失败后的听之任之或者是队员们的气馁和放弃。我们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全力以赴,就一定会成功!
善于学习,是我们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外部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天的社会,变化成为唯一不变的法则,它要求管理者能够不断适应变化,GMC的比赛亦是如此。随着比赛的进行,8家公司间的竞争态势在不断变化,对手们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只有善于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学习竞争对手的经验,吸取其教训,才能不断成熟,才能取得胜利!我们的观点是:"赢要赢得清清楚楚,输也要输得明明白白"。可以说,我们迪康队是在比赛中,在一次次的失败中逐渐成熟起来的。现在回想起来,迪康队能取得中国赛区的冠军,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我们在初赛、复赛中的小失败,因为正是它们为我们积累了参赛的经验,为我们取得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GMC的参赛经历,对于我们每一个参赛队员来讲,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提高了我们综合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能力,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它让我们领悟了团队精神,理解带着满心的喜悦和一身的疲惫,我们回到成都。静下心来,仔细收拾乱七八糟的书桌,梳理被大量数据、单证和争论挤满的思绪,看着那撂得高高的资料和管理报告,颇多感慨在心中。
从炎炎夏日到寒冷冬天,从热身赛到初赛,从复赛到决赛,近200个日日夜夜,我们经历了许多,曾经失意无助,曾经欢呼雀跃,曾经筋疲力尽,曾经豪情满怀,曾经殚精竭虑,曾经全力以赴,如今这一切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那闪闪的奖杯就是给我们的最高荣誉,那一张张笑脸就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
今天的胜利是团队精神的胜利
我们都熟悉这样一句名言"团结就是力量",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几近残酷的国际竞争中,仅仅依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就有如唐·吉诃德独战风车一样,必不能有所成就,只有团结的集体才能收获成功。GMC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仿真系统,多个公司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下竞争,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制造,从人力资源配备到生产能力设计,从市场营销到投资融资,从公司理财到保险运输,涉及到一个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必须有一个团结协作、能征善战的集体,团队精神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1年6月份,四川大学决定组队参加第19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第6届中国赛区比赛),从那时起,我们就制定了指导我们整个赛程的基本思想:团队精神、永无止境、追求卓越,不懈创新。这个指导思想一直在我们的案头和脑海中激励着我们,为了四川大学的荣誉我们团结一致,坚韧不拔。四川大学所有参赛队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设立了GMC指导委员会,从政策、资金、设备尤其是精神上给予所有参赛队员有力的支持,虽然老师们都工作很忙,可他们还是尽量得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为我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在整个赛程中,我们总是能时时刻刻感受到学校、领导的关心,我们的身后是整个四川大学,是我们全体老师和同学,他们给予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他们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向尊敬的院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深深的感激。同时我们还成立了决策支持小组,由4名核心队员组成,建立决策模型,确定决策方略,为参赛队的每一次决策提供技术和战术上的支持。整体的战略和目标必须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而通过集体决策达成的长期战略最终必须由各个具体部门在高度协调的基础上完成,这就要求每一个参赛队员必须对自己的所属领域有具体而深刻的理解,同时严格按照总体战略和思路的要求来进行调整。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只知道讨论到深夜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记不清有多少次争论,只知道我们经常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我们曾经针锋相对,更曾经互相鼓励,我们从不指责埋怨、说长道短,我们总是共同分析形势、寻找差距、谋求最好策略,我们以最大可能的资源、信息、知识共享来不断提升整体应战能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付出,一份回报,我们取得了可以让学校自豪的成绩,我们也在参与中得到提高,对团队精神有了最为深切的感受和体会,半年来的群策群力和不断交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获益匪浅,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今天的胜利是坚强意志的胜利
从热身赛到决赛,我们经历了紧张、激烈、充满悬念和对抗的半年时光,感受很深的还在于,GMC对于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锻炼。GMC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充满艰辛和挑战,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职业素养都要接受严峻的考验,我们今天的胜利也是坚强意志的胜利。我们也有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也曾经不知所措,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灰心丧气,我们的信心和决心从不曾动摇,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作为在职攻读MBA的参赛队员,既要上班,又要参加比赛,所有与比赛相关的工作都只有在晚上来进行,比赛又随着赛程的延续越来越残酷和激烈,这期间如果有一点点的松懈、一点点小小的失误,我们都会永无东山再起之时,这对我们的意志和毅力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对未来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是一次真实的预演。我们经常是一下班晚饭也顾不上吃,找一个廉价的小茶馆,让老板收走麻将,摆出我们的资料、电脑,就开始分析、研究,如果不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在支撑我们,我想我们随时都可能半途而废。虽然我们筋疲力尽,但是我们永不放弃,我们要让自己在GMC这个演兵场磨练我们的意志,我们要从中收获最多,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没有不可攀登的高峰。
在初赛时,我们大多都对整个系统不了解,通过全过程的参与,我们逐渐掌握了整个系统,并从中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进入复赛后,比赛的竞争更加残酷和激烈,只有小组第一才可能参加下一阶段的比赛。GMC在中国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对外经贸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都是实力雄厚的传统强队,再加上异军突起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川大在复赛的6个小组中分别与他们遭遇,比赛过程的艰苦,我们每一个参赛队员都难以忘怀,我们经受了考验,我们勇敢的接受了挑战,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到底,我们就会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用我们的执著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奖杯是对我们的肯定,经历更是我们受用一生的财富。
今天的胜利是川大MBA教育的胜利
四川大学MBA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宗旨就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智慧、果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GMC就是一个最好的演兵场,我们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实践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理论,并通过实践对我们所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加深对现代管理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让我们的学习源于实践、指导实践、高于实践,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我们还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将GMC引入到四川大学的MBA教育中,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这个比赛中,给大家提供一个实践的最好平台,将GMC作为我们案例教育的基础方式,并在比赛中检验我们的能力,积累经验,对于我们今后所从事工作将会大有裨益。
2001年12月22日